在数十年革命生涯中,周恩来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革命对联。其对联具有大家风范,内容切实,感情真挚,有的气势磅礴,笔酣墨饱;有的则用字巧妙,以辞见义。抨击敌人,一针见血;讴歌先烈,刻骨铭心,是难得的佳妙好联。
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,他的一位挚友王朴山即将毕业,欲东渡日本留学。为此,周恩来饱含革命激情写下了一副对联: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。寥寥8个字,气贯长虹,表达了青年人以振兴祖国、抗御外侮为己任的雄心壮志。不仅如此,周恩来还借王朴山东渡日本一事撰联自勉: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。把如何结交朋友,怎样充实革命文化的道理阐述得透彻醒悟,富有哲理。 1918年周恩来到日本留学,同王朴山相互唱和,又书一联赠王:共扶元气回阳九 各放光明照大千。报效祖国,努力奋斗,欲将光明照亮大千世界,豪情激荡,动人心魄。 1939年春,江西南昌失守,日寇向中国长沙进逼,局势动荡不安,连南岳衡山上的寺观和尚道士们也静坐不住了,准备组织一个抗日救亡团体——“南岳佛教救国协会”,决心为抗日战争尽一份力量。周恩来接见“协会”负责人,向他们讲了革命道理,并在一本纪念册上题词:上马杀贼 下马学佛,赞誉僧道们的拳拳爱国之心。
1944年7月24日,邹韬奋因病不治辞世,年龄未及50岁。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共党员,周恩来送的挽联是:忧时从不后人,办文化机关,组救亡团体,力争民主,痛掊独裁,哪怕冤狱摧残,宵小枉徒劳,更显先生正气;历史终须前进,开国事会议,建联合政府,准备反攻,驱逐日寇,正待吾辈努力,哲人今逝世,倍令后死伤神。这是迄今所见到的周恩来撰写的最长的一副对联,上联评说逝者的经历及精神,下联兼述抗战必胜的信心,表达了对死者的悲悼之情。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病逝于香港,延安各界举行追悼会,毛泽东撰有“当界泰斗,人世楷模”的挽联。周恩来也撰有一联:从排满到抗日战争,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;从五四到人权同盟,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。此联对仗工整,以蔡元培波澜壮阔的一生为经纬,概括和褒扬了他的功业,可谓精炼之至! 1941年春,正值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60寿诞,马寅初却因触犯国民党当局而被关押在贵州息烽监狱。中国共产党及各界人士要求国民党当局将马老保释回重庆,以示庆寿华诞。但国民党当局不予理睬。重庆大学学生闻讯后群情激愤,在重庆大学礼堂为马寅初先生搭起寿堂祝寿。寿堂正中挂着金字大匾“明师永寿”,四周挂满了重庆各界人士送来的寿联寿幛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周恩来、邓颖超、董必武书赠的一副红绸寿联:桃李增华,坐帐无鹤;琴书作伴,支床有龟。“坐帐无鹤”指寿堂中独缺寿星马老,影射了国民党当局不仁义行为,下联写马寅初的实际处境,正面歌颂其高尚人格,“有龟”是“有归”的谐音,暗含祝愿马寅初顺利归来之意。
1957年周恩来视察北京大学时与马寅初(左)在一起
1940年末,抗战名将宋哲元(时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)在四川绵阳病逝。周恩来有感于宋哲元在七七事变中率部奋起抗战,而强敌未灭痛失良将,令人哀悼,遂书赠挽联一副:失地未收回,虎威照剩卢沟月;绵阳惊不起,鹃声啼破锦江春。 1941年9月6日,著名新闻工作者张季鸾患病逝世。张季鸾生前任《中华新报》主笔,为民主与进步运动而呐喊,使该报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报纸之一。周恩来在重庆新闻界和各界人士参加的追悼会上,同邓颖超联名写了一副挽联:忠于所事,不屈不挠,三十年笔墨生涯,树立起报人模范;病已及身,忽轻忽重,四五月杖鞋失次,消磨了国士精神。 周恩来经常用对联题词祝贺、馈赠友朋。1939年7月,冼星海在延安首次指挥演出《黄河大合唱》,周恩来听后十分激动。演出结束,冼星海请周恩来题词留念,周恩来慨然题下: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写呼声。 1954年抗美援朝取得重大胜利,美术界前辈何香凝满怀着爱国热忱和喜悦心情,作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花鸟图,报喜的喜鹊和名贵的牡丹,用以象征抗美援朝的辉煌胜利。何香凝请周恩来在花鸟图上题词留念,周恩来欣然命笔:鹊报援朝胜利 花贻抗美英雄。书画联语璧合,互相辉映,既有浓厚的民族风格,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,深刻地体现了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,也是对何香凝以及文化界积极参与抗美援朝运动的肯定和鼓励。
1963年元旦,周恩来热情地和何香凝握手致意,向她祝寿
来源:《党史信息报》
编辑 / 赵 菲 丁 达
制作 / 丁 达
转载请注明来自“党史镜报”公众号